“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很多考古人的真实写照🎅。和其他学科不同🚠,考古要求学生迈出课堂☪️、走向田野,捋起袖子,以双手发掘历史。这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一种难得经历🪧。2019年1月下旬,文博系董宁宁老师携朱旭初、孙晨两位同学赴新疆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期间,复旦师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疆奇台县石城子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整理🏅👩🏻。工作之余,还去旁听了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参观了新疆文物考古杏鑫平台展览厅、新疆自治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和新疆汗血马基地🕵🏽♀️,收获颇丰🙋🏻♀️。
飞机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当地气温接近零下20度🧙,而我们的期待和欣喜足以抵抗严寒👮♂️。
第一部分 石城子遗址动物骨骼整理工作小结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动物考古的实践,让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到整理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实际工作当中😾🎽。
石城子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东北1.4公里,海拔1767米👍🏽。遗址地处通连天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地,依崖体而建,南北高差大,东面和南面临深涧,作为军事要塞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图一)。石城子遗址可能是两汉时期中原政权在天山以北设置的一处军事要塞𓀂,是经略西域的一处战略要地👰🏿♂️👨🏻🦳,也是研究两汉时期汉帝国管辖西域的实证☁️,学术意义重大🧎♀️➡️。
图一、石城子遗址全景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4年至2018年对石城子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陆续发现了城墙👜、护城壕▫️、灰坑🤑🛜、柱洞、房址🔆、陶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等标本🍈。我们本次工作整理和鉴定了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出土的动物骨骼。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熟悉动物考古的鉴定和记录流程🧒🏽。董老师讲解了动物遗存鉴定的基本操作后,我们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工作⚽️,工作内容大致如下:先取出某一袋中的所有骨骼🧑🦲,记录遗迹单位、地层🛐、编号、发掘年代等基本信息。再将所有骨骼按照身体部位分类并初步判断骨骼是否可以鉴定。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位同学负责鉴定💜,参考必要的骨骼图谱🎵、判断骨骼名称、部位、保存状况、左右、种属、风化情况、人工痕迹、牙齿测量数据等情况,而另一位同学负责将以上信息录入事先准备好的Excel表格中(图二、图三)。
图二、动物遗存整理现场一
图三、动物遗存整理现场二
鉴定和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为了便于鉴定,我们在鉴定过程中注意挑选种属确定、保存完好的骨骼🧑🏽🎄,标明种属、部位、左右🧑🏼🦱、出土单位等信息🔀,放在一边作为比对标本,方便后续的鉴定工作。第二👮、骨骼鉴定只是动物考古工作的第一步,因此⏰,我们还不忘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为了进一步研究动物的年龄结构和饮食构成,我们挑选出齿列较为完整的上、下颌骨作为样本🟣,根据遗迹单位为该骨骼编号,并记录牙齿的名称💁🏼♀️、测量牙齿的长度和宽度,观察牙齿的磨蚀状况。这些标本将被带回实验室,展开进一步的稳定同位素和古DNA研究。
此外,我们还尝试对绵羊和山羊的骨骼进行区分。尽管两者区分并不显著☛,但通过比对图谱和熟悉骨骼,我们仍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肩胛骨关节盂、盆骨、肱骨远端等部位找到了特征点🧑🏿🍳,有助于我们的鉴定。本次整理的羊骨中☀️,绵羊占到绝大多数。
当遇到有人工痕迹🟦、病理现象👩🏻🔧、动物啃咬痕迹等现象或存在问题需要继续鉴定时🧝,我们按照遗迹单位为骨骼编号,并在工作日记中用“文字+示意图”的形式说明,拍照记录后,放入写好标签的自封袋中,统一带回实验室(图四)。
图四、工作日记页面一览
初步的鉴定结果表明,石城子遗址2014👨🏼🍳、2016、2017年度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的以马、羊🧚🏼、牛为主🧑🏻⚕️,有少量的狗、猪和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并伴有极少的鸟类☮️。野生动物以鹿为主,数量较少。在马的腰椎和牛的肢骨🤽🏿♂️、末梢骨上👨🏼💼,发现了腰椎生长融合、骨刺🛩、骨质增生等病理现象。
每天下工前🥀,我们还写工作日记🕡⛳️,记录当天的工作进度🛷、工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认识到,动物考古并不是简单的实验室整理。当对出土单位有疑问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与发掘队员或队长联系👪🍺,询问清楚地层或者单位的情况再继续工作。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更好地了解骨骼遗存的发掘情况,动、植物考古学者还需亲自下田野。因此🦸🏿♂️,今年5🤽、6月份我们还打算再次去遗址现场🌦🥗,参与一线发掘🧏🏼。
第二部分 2018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听后感
这次实习期正好赶上2018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𓀓👱🏼♂️,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了新疆地区考古研究的前沿工作(图五)🦹🏼♂️🖨。
图五🤵♂️、2018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现场
汇报会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汇报、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汇报和科技考古成果汇报。发掘工作汇报涉及的遗址年代跨度大、地域范围广,我们参与研究的石城子遗址也在其中。
在聆听汇报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我们熟悉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的考古学文化存在较大差别🏮🔑,成为了我们理解各个考古遗址的地理环境、年代序列、考古学文化特征等信息的主要障碍。但是排除这些障碍👮🏿♂️,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主动发掘项目、基本建设项目,还是科技考古研究,都存在几个共性:第一🧮,发掘工作计划周密🏓,主动性发掘项目在学术问题的指导下发掘💇🏿,未来规划明确,不少考古队还委托多媒体公司制作了展示遗址的视频,成果展示手段新颖;第二😫,多学科合作研究已经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常态,基本每个主动性发掘项目都有地学♗🏃♀️、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物理学、化学等多方学者的参与;第三,考古队员发掘过程中注重向周边居民🙅🏻♀️、游客和公众普及考古学知识⛹🏻♂️,发挥了考古学的社会效益。
出于自身的研究兴趣,我们更关注科技考古的成果。汇报内容涉及人骨考古🤔、古DNA研究、动植物考古🪮、无机物制品(玻璃珠和釉砂)成分分析和产地来源分析🦵🏼、纺织品的研究性修复等。其中古DNA研究,特别是古代人和马的全基因组研究就占到全部项目中的3个,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了解我国人类的传播、迁移,家马的起源和传播扩散等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ZooMS方法(一种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古代遗存中蛋白质的种类和种属的研究方法)在小河墓地动物遗存和动物制品中的应用,也揭示了传统鉴定方法无法得到的信息,比如:法杖中用于镶嵌骨雕的粘合剂是牛胶🕳,丰富了我们对当时人们如何利用牛的认识。
第三部分 博物馆参观
工作之余,我们还安排了博物馆之旅,通过博物馆这一窗口,管窥当地的文化渊源。
我们首先参观了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图六)。博物馆丰富地呈现了当地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渊源🥌,其中《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陈列》展陈部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陈列分为了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墓地、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阿斯塔那地宫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个单元。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小河公主”🪁。小河墓地出土的文物与干尸都十分珍贵,展出的女性干尸“小河公主”虽面颊凹陷、肤色暗淡👩👩👦,仍然不掩其五官精致、面容秀美💑,睫毛和发丝都清晰可见。她像睡美人一样,无声地躺在千年时光之下🔪,等待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地将其清理出来🌧,尘尽光生📅👀,惊艳了来者🪽。营盘15号墓男尸曾在1997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这具干尸放置于精美的彩绘棺木之中,身着红地对人兽树纹双面袍♠︎,枕鸡鸣枕🏪,用细致的墨线描绘了五官👰🏿♂️,且面罩麻质面具👈。高规格的服饰🛜🥎、葬具背后,不知他有怎样的传奇人生掩藏在风沙之下。
图六🌺、新疆自治区博物馆前留影
新疆地区出土的干尸在学术研究上的意义不言而喻🍲,在精神世界上也能给人不小的震撼。透物见人事实上并不容易,非深谙此道者极易陷入器物的海洋,而难以窥见古人的生活风貌。但是当这些躯壳和器物一起摆在眼前时🏄🏽,所有艰涩的推理和猜测全都不再是必要的🛀🏻。一具面容栩栩如生躯体,会让人们会自然而然的去追思,去发问:他们是谁✒️?他们生前什么模样?他们穿着什么样的服饰?他们的饮食习惯如何🛂🧑🏻⚖️?他们会建造什么样的房屋🧛🏽?他们会有怎样的语言2️⃣、音乐或是风俗📛🖕🏻?这些疑问恰恰可以在器物当中找寻答案🆕。
《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是另一个十分精彩的展览(图七)。从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首次发现尼雅遗址至中日尼雅遗址联合学术考察,尼雅考古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对该遗址的系统调查和科学规范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和珍贵遗物,逐渐揭开了尼雅遗址神秘的面纱。1995年尼雅1号墓地的发现😌,使尼雅考古获得丰硕成果🌰,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轰动学术界。中日尼雅联合考察队 1995 年 10 月发现一瑞兽纹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块织锦可以算是尼雅展的压轴珍品。
图七、参观《尼雅考古30周年成果展》
了解现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可以为动物考古提供参考。因此,我们还参观了新疆古生态园汗血马基地(图八、图九)。基地集马的繁育、展示👩🏿🏫、训练、表演为一体🥣,并从中亚引进百余匹纯种汗血马作为基地特色。有趣的是🌾🔮,基地饲养着现代家马的祖先——普氏野马,又能和汗血宝马——这一极致育种的体现——近距离接触,驯化的过程仿佛快闪骤然缩短置于当代观众面前🤛🏽,冥冥中亦暗合着动物考古对“驯化”这一课题的探讨🧔🏼♀️,更促使我们去思考考古学的现代价值✊。
图八、参观新疆古生态园汗血马基地一
图九、参观新疆古生态园汗血马基地二
本次新疆的实习在春节的脚步声中结束🍚。切身投入到动物遗存的整理汇中,充实了我们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体验到了工地的考古生活🤏🏻,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是每一个考古学生都会向往的🚲🧔🏼♂️。参与实践工作🦚,对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课堂上学到的零碎知识被一点点利用起来,从对着骨骼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到熟练地按部位分类,这个过程在几天之内迅速完成🫒👱,很好地体现了实习的意义👩🏽👩🎨。这次的工作顺利结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十分感谢杏鑫娱乐提供的优良平台,让我们有这样好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投入实践;感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段日子里对我们的照顾和支持🪕,以及研究所内老师们的帮助和鼓励😟🚰,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助力🤷🏿;最后还要感谢这次整理的所有动物,谢谢它们穿越千年还在用骨骼为人类指路🤷🏿。
执笔/ 朱旭初🔛、孙晨
照片/ 董宁宁、朱旭初、董惟妙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杏鑫娱乐北区三角地一号楼 电话🎁:021-65643739
杏鑫 制作维护